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
陈洁如
# 前言 #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回望过去感慨不已🏎。人类文明何以行至今日👮?无非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用生命连接而成🫷🏻。而我们这一代浪花,该如何继往开来,汇入当今时代?
我是一个文科生🤷🏽,偶尔会受一些杂音影响🤪,自惭于“没有技术”,茫然于自己具有何种社会价值🌮。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暂时有了一些稳定的想法,供各位看官参考、批评♉️。
一、回顾
(一)大一、大二👨🏽🎨🚾:在专业上纠结徘徊
高考之后🧙🏻♂️,我被录取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最开始我觉得这门专业很鸡肋🛷🫶🏽,就业前景黯淡🧝🏿♀️,升学空间狭小,因此我决定转而学商科——当时文科中最热门也“更实用”的报考方向🧑🏻。我大一暑假自学了微积分,于是大二顺利通过考核☹️,转到经济学专业🚶♀️。然而♈️,大一一年时间过去🍨,我对语言学的兴趣已经形成,因此无法抛却原专业的课程,加之经济专业那边,统计学、线性代数这种数理课程还勉强🧅,但财政学🐔、宏观经济学这种涉及政治经济领域的知识在当时的我看来如催眠咒语,特别不合我的趣味。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我转专业一个月之后又申请回到原专业。
这番挣扎给我的大二上学期带来了一些麻烦与教训🏛,不过好的方面是让我大三时几乎不费周折就决定了本科毕业之后的路——读语言学方向的学术硕士👮🏼。我周围的一些同学会在求职与升学之间或在研究方向上纠结,不过我因祸得福🕵🏻,省却了很多思考的烦恼。我发现,有时候在曲折中前进🏡,可能不仅不是绕远路🧎🏻♀️,而且还是最优的捷径。
(二)研一、研二:在求职与深造间横跳
研究生阶段的前两年,我一直都在求职与深造之间横跳👂🏽,甚至到研三上学期🕙,老师问起我的打算,我还是沉吟不决🙋。
我研一的目标很明确,是攻读语言学方向的博士,当时我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明确的目标让我特别快乐✅,我当时旁听了一些其他学校的课程与讲座,进一步感受到学术的趣味。不过,我一直心存疑惑的是,我的同学之中👩🏽,有几位我认为学术表现特别优秀的,竟然明确表示不读博。于是✌🏿,我经常反思自己9️⃣,我是不是因为不曾“入世”,所以才不想“入世”?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做科研并不意味着“出世”𓀒,不管我是否继续待在象牙塔里🥚,我终究都是在逐渐“入世”的。这种思想转变,让我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时工作更加主动,从而为我最终选择工作埋下了伏线😠。
研二,经历了新冠疫情从蔓延至式微的一系列过程🦦,我关注到了公务员这个群体🧗🏻,我由衷地钦佩他们为人民撑起的天地👨🏻🚀,于是开始决定考虑求职👩🏼🎤。不过💖,我当时的想法是两手准备,兼顾申请博士与公务员考试💸。研二暑假,我写了一篇论文👩👦🍰,投给了一个学术会议,并同时准备行测。我是个精力特别有限的人🤟🏽,因此我决心只考选调,其他省考🙅、事业单位考试都随缘就行。最差的结果不过就是最后两手空空,等到毕业后集中精力再考一次博。
(三)研三:船到桥头自然直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考公准备得不充分💇🏼,刷题的密度一直跟不上大部队的水平。10~12月我很痛苦,一方面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够,很难考上心仪的岗位🐶,另一方面👨🏽⚕️,我无法调拨精力来准备申请博士的材料👏🏿。12月是我心仪的几个学校递交材料的截止时间,也是我心仪的几个选调考试的时间🤞🏻。我在精力不足、拼劲不足的自责中🥸,选择走我备考过的选调之路。
知乎上各种选调贴称,受疫情影响🐺,今年选调“内卷”得特别严重。我每每看到这些,都很庆幸,感激自己足够学渣,成绩差到无法调剂👩🦯,因此没有被“卷”的压迫感。不过,我心态很佛系🪶,我考不好的时候,就安慰自己🤵🏽♂️,天无绝人之路🌇,毕业之后就去申博吧👩👩👧👦,可能读博才适合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心态真的一般🧑🏻🤝🧑🏻,情绪经常波动,焦虑感时不时让我走神或失眠。但是我也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因为说实话,不论行测题还是申论材料🩱,都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让我体验到了专业之外的新鲜感,因此虽然我题目做得不好🐆♕,但是常常觉得收获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充实感,这未尝不让人开心。
后来,我幸运地踩线进了广东选调复试。那时,我虽然心怀逆风翻盘的期待🫢,但是理性告诉我👨🏼💼,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名次差,就不应该太熬心态,而应当把精力放在体验这难能可贵的面试(毕竟我很可能没有下次选调进面的机会了)🙇🏽。带着这种佛系的想法,我参加了面谈与面试。其实,我面谈表现得还比较自如,但面试那天我暴露了自己内向的个性与申论准备不足的弱点,说话紧张且词汇匮乏𓀐。我当然也有表现得比较好的方面,比如努力倾听、积极沟通等🏃🏻♂️,但是我对我自己的表现不够满意🧑🏻🦰。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我以微弱的优势,进入了体检🧎🏻♂️🏋🏽。那时候,我很开心🍝,因为广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没想到美梦成真👨🏻⚖️。
当我确定我将来要去广东工作时,我很认真地思考自己会否因为不读博而心存遗憾🔧。我发现并没有🤾🏻♂️,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很接受和喜欢我的专业⛹🏼♀️,我知道我未来的生活必将有它的陪伴。
二、经验
于普通人而言,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航路👱🏿♀️。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尝试中超越自我,在经验与教训中完善自我📅。
对我来说♨️,经验与教训的分别◼️,不在于褒贬色彩🫴🧚♀️,而在于前者产生于事前🦄,后者产生于事后。回顾我的求职路💛,我总觉得教训多于经验。我总结三点于此,希望能成为一些人的经验👷🏿♂️,而不是教训🧙🏽♂️。
(一)提前掌握信息
客观上,应聘一份工作的复杂度肯定低于写一篇毕业论文,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求职经历,因此相对来说,前者的复杂度是不可预知的👩🏼⚖️,而我们对后者复杂度的熟悉度更高👩🏻✈️。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在前期准备还是在真正求职的过程当中,与其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不如把精力放在我们试图征服的对象(岗位和面试官)上。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由于为时尚早,选调公告还没发🫴🏼,面试官当然也不可能见到🧑🏼⚖️,所以除了准备考试🔞🥩,最重要的是收集信息。
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包括:(1)“北师大英才”公众号发布的经验分享𓀝🥓、免费资料领取等活动;九游会J9组织的师兄师姐经验分享活动🫳🏿👩🏿🦰;(2)教育机构🧚🏽:学校一般会免费提供一些教育机构的活动信息,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微信、QQ等渠道获得机构的联系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过也要充分节省精力👈🏽,避免被机构广告迷乱了双眼。(3)同届同学以及一些校外考友主要能提供一些信息渠道🚶🏻♀️➡️,并且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考试水平。(4)B站有一些课程资源🍥,知乎有一些经验贴。
信息是无穷无尽的🧑💻,个人很难穷尽式地掌握全部信息👨🏿🏫,我觉得不要太求全或执着,最后我们反正都得通过实战才能检验自己的水平。掌握信息除了获得信息本身,最关键的是检验自己对公务员工作的认识,并且获得信心。如果觉得公务员工作不适合自己👯♂️,趁早另寻他路,未尝不是收获。不过,如果明知道公务员的战线比较漫长,仍然向往这份工作,你会在不同人的经验分享中明白👩🏼🦱,这条路确实大概率坎坷🤞🏿,所以不是你能力不足,而是offer还在路上🧑🏼🦱。
(二)灵活应对变化
求职过程中可能面对很多变化8️⃣,比如突然之间🧑🏽⚕️,你可能获得了申博的机会🐈;突然之间,你还想去某个你未曾去过的城市闯荡闯荡;突然之间,老师通知你交初稿;突然之间🪚,你和你对象吵得很厉害……
变化最考验心态🛟,我觉得我不妨先提醒大家将来肯定会碰到各种大小不定的变数,毕竟生活本来就是意外的集合,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当我们预期到变化才是常态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和心胸会更开阔🤌,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不必那么纠结于某一个岗位或某一种方法,而要相信只要愿意,条条道路通罗马。
(三)永远忠实本心
在选岗时,我们必然得经过一定的调整👱🏻♂️。如果自己成绩一般🤸🏻,就得适当避开热门岗位🧑🏻🔬🚻;如果成绩很好🧘🏽♂️,不妨下次放手一搏,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岗位。我们首先应该给自己调整的机会,不必强求自己一步登顶🌕,在各个地方的考试中不断摸清自己的位置。我周围有些同学为了及早上岸,选择将就自己👨👩👦👦,选择了一些郊区或者自己不喜欢的城市的岗位🏄🏼♀️,最终被录取了也不想去🔤,反而浪费了一些精力。尤其是涉及城市、部门的选择,要听从自己的喜好🤏🏼。
我很喜欢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名字叫《你不是别人》✣,里边有几句话我特别欣赏👨🏼🚀:“你怯懦地祈助的/别人的著作救不了你/你不是别人,此刻你正身处/自己的脚步编织起的迷宫的中心之地/耶稣或者苏格拉底/所经历的磨难救不了你/就连日暮时分在花园里圆寂的/佛法无边的悉达多也于你无益”🧑🏽🎓🤸。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就算是圣人也不能直接解答我们的难题📼,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见贤思齐👣,好好学习,向阳生长🫷🏻🧑🏿🦰,因为只有我们知道自己能否运用好我们获得的这些经验与智慧。法无定法,万法皆法,愿每一位有心人找到破解自己迷宫的路。
图片丨陈洁如
文字丨陈洁如
编辑丨笪舒婷